从幼儿园到小学,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巨大转变。顺利平稳的完成幼小之间的过渡,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非常重要。孩子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哪些期待?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有哪些困惑和迷茫?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该怎样积极协同一起完成科学的幼小衔接?
六月份是幼升小的招生报名季。孩子们马上就要结束由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,进入到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的生活。这期间,除了关心宝贝们的报名情况之外,家长们更应该沉下心来,认真帮助孩子做好一些关键的入学准备。
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入学准备环境。让孩子期待成为一个小学生,享受成为小学生的乐趣。给孩子腾出独立的房间,配备独立的书桌和书柜;让他明白,他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。小学生有作业需要完成,所以他可以有自己的书桌;小学生要多看书,所以他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小书柜,来积累自己的图书资料。
让孩子给自己写封“毕业宣言”。由孩子口述,家长来笔录。让他回忆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,同时又展望未来的小学生活。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了解孩子对小学的真实想法,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。
减少“等你上了小学,你就……”句式的杀伤力。在入小学前的半年里,家里的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也许会带着无比同情的语气对孩子说:“现在开心地玩吧。等你上了小学,你就要苦喽”“等你上了小学,你就有很多作业要做喽”“等你上了小学,你就没有时间玩喽”……这些话听多了,孩子就会当真,就会确认小学是痛苦的。家长听到这些善意的告诫时,要马上补充几句,比如,“等我们上了小学,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,我们就可以长大啦!”或者“我们可以学更多的本领,可以到更大的一个操场上去玩,可以参加小学里组织的春游啊,看电影啊,游园会啊。”家长无法控制亲戚朋友和邻居们怎么说,但是要和家人达成共识,不夸张、不渲染小学紧张的学习氛围。
9月份快乐的家庭餐桌谈话。上小学的第一个月,孩子每天在经历着各种新鲜的事情。每天的晚饭时间,家长就要作为积极的倾听者。听孩子分享在学校里开心的事情。一般的开场是这样的:“今天,在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?”孩子会很兴奋地把他认为开心的事情告诉我们。而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开心,有时也会提些感兴趣的问题,让他继续说下去。这种良好氛围的谈话,不仅让孩子学会寻找和发现新生活的快乐,同时也能维持良好的亲子沟通。而这些都是在朝着一个良性的循环的方向前进。
相比于物质需要满足而言,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,这种陪伴更能给孩子安全感与归属感。如与孩子一起运动、一起游戏、一起聊天、一起阅读等,这有助于积极的亲子依恋的形成,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。陪伴不是包办与替代,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,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如摆碗筷、擦桌子、整理玩具、书包等,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习。以包饺子为例,孩子学会观察饺子皮与馅的大小与数量关系,学习手部动作的控制,学会数数,建立秩序感等,也体验了劳动的成就感与愉悦感。这些是小学生学习过程很重要的品质。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这些品质的过程是一种愉悦、温暖的过程,这种体验不仅仅影响当下,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生活模式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,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节奏被家长给忽视。家长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当年由于某个原因没有机会学的,或者自己认为是孩子需要学的,迫不及强加给孩子。试想一下,每到周末孩子被家长逼着去培训班,他们心中会想些什么呢:小区里好多小朋友在玩,我也想去;我想自己在家玩玩玩具、我还想爸爸给我讲故事,……可是妈妈逼着去各种班,好讨厌哟!……这种被逼迫学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经历,学习效果好不到哪里,孩子还很可能产生厌学,焦虑、害怕、恐惧等,逐步丧失学习兴趣与自信心。所以要让孩子慢慢来,慢慢地学会识字,慢慢地与人交往,慢慢地观察世界。有更多机会在感知中学习,在操作中学习,在体验中学习,在同伴交往中获得更多经验,也许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更能感受学习快乐。